虾的黄鳃和黑鳃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
健康问题,通常由环境胁迫、
病原感染或综合因素引起。以下是关于
这两种症状的成因、预防和防治方法的详细说明:
**一、黄鳃与黑鳃的成因分析**
**1. 黄鳃**
- **细菌感染**:弧菌、气单胞菌等引起鳃部炎症。
- **真菌感染**:如镰刀菌附着鳃丝,导致发黄。
- **水质恶化**:高氨氮、亚硝酸盐刺激鳃组织。
- **藻类附着**:硅藻或有机碎屑覆盖鳃部,呈现黄色。
- **营养不良**:缺乏维生素或矿物质导致鳃
部代谢异常。
**2. 黑鳃**
- **重金属污染**:铜、锌等超标引发鳃组织
氧化变黑。
- **有机污染**:底泥中腐殖酸、硫化氢积累
(常见于底质恶化)。
- **长期缺氧**:慢性缺氧导致鳃细胞坏死。
- **慢性感染**:细菌或真菌感染后期,鳃
组织坏死发黑。
- **药物副作用**:过量使用高锰酸钾等氧
化性药物灼伤鳃部。
**二、预防措施**
**1. 水质管理**
- **定期监测**:保持pH 7.5-8.5,氨氮
<0.2 mg/L,亚硝酸盐<0.1 mg/L。
- **增氧**:溶解氧≥5 mg/L,尤其夜间和
阴雨天加强增氧。
- **换水与益生菌**:每周换水20%-30%,
泼洒“态之道8号”分解有机物。
**2. 底质改良**
- **清淤**:定期清除底部残饵、粪便
(建议每造虾后翻晒池底)。
- **氧化剂处理**:使用过硫酸氢钾
(如“底改王”)氧化底泥有害物质。
**3. 投喂管理**
- **控量**:按虾体重的3%-5%投喂,
避免残饵腐败。
- **增强体质**:饲料中添加
“康倍斯诺7号”(2-4g/kg)
提高免疫力和健康度。
**4. 其他预防**
- **苗种检疫**:选择无特定
病原(SPF)虾苗。
- **工具消毒**:网具、增氧机
等定期用漂白粉浸泡。
**三、治疗方案**
**1. 细菌性黄鳃**
- **消毒剂**:聚维酮碘
(0.3-0.5 ppm全池泼洒,连用2天)
或派欧伴侣(100ml/亩全池泼洒,
连用2天)。
-**拌料**:双宝派欧(10-20 g/kg饲料,
连喂5天,餐餐加)。
**2. 真菌性黄鳃**
- **抗真菌**:派欧伴侣(100ml/亩 泼洒)
或克霉唑拌料(0.1%比例)。
-**拌料**:双宝派欧(10-20 g/kg饲料,
连喂5天,餐餐加)。
**3. 藻类/有机碎屑附着**
- **换水**:先换水30%减少藻类密度。
- **杀藻剂**:硫酸锌(0.3-0.5 ppm)
泼洒,次日用有机酸解毒。
**4. 重金属或化学污染**
- **解毒**:EDTA二钠(2-5 ppm)
络合重金属,或硫代硫酸钠(1-2 ppm)
降解余氯。
**5. 黑鳃综合处理**
- **增氧+底改**:过氧化钙(5-10 kg/亩)
增氧并氧化底泥。
- **抗应激**:泼洒维生素C(1-2 ppm)
缓解虾体损伤。
- **促蜕壳**:茶粕(10-15 ppm)刺激蜕壳,
帮助恢复鳃部功能。
**四、注意事项**
1. **精准诊断**:取病虾鳃组织镜检,
区分细菌、真菌或寄生虫感染。
2. **避免药物滥用**:抗生素需轮换使用,
防止耐药性;禁用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。
3. **环境优先**:优先通过调水、
改底改善环境,而非依赖药物。
4. **记录与复盘**:记录用药效果,
为后续养殖提供数据支持。
**五、总结**
黄鳃和黑鳃的防治核心在于“预防为主,
综合管理”。通过维持良好水质、
合理投喂和定期消毒,可大幅降低发病率。
一旦发病,需结合病原检测制定针对性方案,
避免盲目用药。若病情复杂,建议联系水
产技术服务站或实验室进行专业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