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白斑综合征(White Spot Syndrome, WSS)
由白斑综合征病毒(WSSV)引起,
是对虾养殖中传播最快、
致死率最高的病毒性疾病之一,
尤其在春季水温波动大时易暴发。
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,
防治核心在于**预防为主、阻断传播、减少应激**。
以下是详细的防治策略:
---
### **一、病原与传播特点**
1. **病原**:
- **白斑综合征病毒(WSSV)**:双链DNA病毒,
宿主范围广(包括凡纳滨对虾、斑节对虾等)。
2. **传播途径**:
- **水平传播**:通过摄食病虾、
携带病毒的甲壳类(如桡足类)、
水体或工具接触传播。
- **垂直传播**:亲虾携带病毒可通过卵传给虾苗
(较少见)。
3. **高发条件**:
- **水温**:20~28℃(春季水温回升期易发)。
- **环境应激**:pH波动、溶氧不足、
氨氮/亚硝酸盐超标。
---
### **二、典型症状与诊断**
1. **症状**:
- **体表**:头胸甲、尾扇出现直径0.5~2mm的白色
斑点
(区别于机械白斑,病毒性白斑刮擦不脱落)。
- **行为**:摄食骤减,空肠空胃,游塘或静卧池底。
- **病程**:发病后2~3天死亡率达80%以上。
2. **鉴别诊断**:
- **细菌性白斑**:斑点较小,刮擦可脱落,
常伴随烂鳃、黑斑。
- **应激性白斑**:无病毒侵袭,改善环境后可恢复。
3. **确诊方法**:
- **PCR检测**:取虾鳃、表皮或肝胰腺组织检测
WSSV基因。
- **电镜观察**:直接观察病毒粒子(需专业实验室)。
---
### **三、综合防治措施**
#### **1. 严格预防:阻断病毒传入**
- **虾苗选择**:
- 选用SPF(无特定病原)虾苗,要求苗场
提供PCR检测报告
(WSSV阴性)。
- 避免混养携带病毒的甲壳类(如野生蟹类、桡足类)。
- **池塘准备**:
- 清淤晒塘:放苗前彻底清除淤泥,晒塘10~15天,
用 **生石灰(150kg/亩)** 或 **漂白粉(50ppm)**
消毒。
- 水源处理:进水时经60目筛网过滤,
防止携带病毒的生物进入。
#### **2. 环境管理:减少应激因子**
- **水温稳定**:
- 春季搭建保温棚或加深水位至1.5m以上,
减少昼夜温差。
- **水质调控**:
- **溶氧**:保持≥5mg/L,增氧机24小时开启
(尤其凌晨)。
- **pH**:7.8~8.5,波动幅度<0.3/天
(可用生石灰或小苏打调节)。
- **氨氮/亚硝酸盐**:氨氮<0.2mg/L,
亚硝酸盐<0.1mg/L(定期使用硝化细菌)。
- **生物防控**:
- 放养 **罗非鱼(5~10尾/亩)** 摄食病弱虾,
减少病毒扩散。
**3. 增强虾体抗病力**
- **免疫增强剂**:
- 饲料中添加 **康倍斯诺7号(0.2-0.4%),连续投喂。
- 避免频繁拉网、换水,减少机械损伤。
**4. 发病后的应急处理**
- **隔离与消毒**:
- 立即捞出死虾并深埋,工具专用,防止交叉感染。
- 全池泼洒 **碘制剂(聚维酮碘,0.5ppm)** 或
**过硫酸氢钾(1.5ppm)**,
或“派欧伴侣”(2ppm)隔日1次,连用2次。
- **控制继发感染**:
- 投喂 “双宝派欧”,连用7天(针对细菌性并发症)。
- **降低损失**:
- 若死亡率>50%,建议提前收虾,彻底消毒池塘后
重新放苗。
---
### **四、注意事项**
1. **禁用刺激性药物**:
- 高锰酸钾、甲醛等会加剧虾体应激,加速死亡。
2. **慎用“神药”**:
-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切勿轻信“治愈WSSV”
的虚假宣传。
3. **生物安全**:
- 发病池塘排水需经消毒处理(如生石灰),
避免污染周边水源。
**总结**:白斑综合征的防控需围绕 **“苗种安全
、环境稳定、免疫增强”**
三大核心,春季尤其需关注水温波动与水质管理。一旦发病,
果断处理以减少经济损失,并严格消毒阻断病毒传播链!